一咳嗽、发热,就找医生说:“医生,给我输液吧,我想快点好。”
吃了几天药没见好,找到医生说:“医生,给我输液吧,我吃了几天药还不见好。”
这种主动要求输液的,
还真不少见!
但输液真不是什么好事!
广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大内科主任周昭远(微博名称
友悦)表示:不管有病没病,也不管什么病,我经常遇到病人要求输液。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这4类针,不要随便输!
1、消炎针有些病人有点感冒发热或肠炎腹泻,就要求用“消炎针”,也就是抗生素。
其实有的感冒是病毒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用抗生素也不能缩短病程,甚至有可能导致菌群失调;比如肠炎,口服抗生素肠道局部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少,而输液抗生素到肠道的浓度反而低,疗效还比不上口服。
2、通血管针很多中老年病人不管有事没事都喜欢输点中成药注射液“通血管”。
但是有一些中药静脉制剂安全性差,会有各种毒副反应的报道,而且老年人心肺肝肾功能减退,输液过多有可能诱发心衰,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
另外,输液常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稀释,生理盐水可能诱发加重高血压,葡萄糖可能诱发加重糖尿病,而老年人这两种病的发生率高,临床有出现过由于输液含葡萄糖而诱发高渗导致昏迷的情况。
所谓的输液疏通血管,只是暂时性地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并非永久的,且会造成药物耐受性,以后再用这些药就不管用了。正确的预防脑中医院神经内科做好脑卒中筛查。
3、营养针所谓的“营养针”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白蛋白等,这类药物只有在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或病情危重才需要静脉用,进食正常的人可以从食物或口服药物获取,没必要静脉用药。
尤其是白蛋白,价钱贵、半衰期短,不足两周的时间就被代谢掉,所以只用于急重症病人以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等。而且,血液制品无法保证不含有某种未查出来的病毒等有害物质,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用。
4、增强抵抗力针“增强抵抗力”的针主要是球蛋白等。有些人以为经常输点球蛋白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得病。
实际上球蛋白在体内也仅存几天,对正在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和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疗效,但没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而且球蛋白和白蛋白一样,是从人血中提取的,虽然采血前会检查排除肝炎、艾滋病等病毒疾患,但这些疾病的抗体产生需要一定时间,此时间内即使感染也查不出,还有可能感染其他未知的疾病,迫不得已才考虑使用,绝对不能作为增加抵抗力的常规用药。
什么人才要输液?通常有几类患者需要输液:
一类是病情的确较重,为了在短时间内让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减少消化道吸收以及肝脏代谢所消耗的时间,但病情稳定后可以改为口服。
第二类药物吸收效果差,只能用静脉输液才能达到有效浓度,如抗真菌、糖肽类等药物;
第三类是吸收功能障碍或者昏迷、有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
所以不要总要求医生给输液,每个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不能说都需要输液,也不能说都不需要,应由医生进行判断,病人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
输液常见的危害有哪几种?
在医学界当中,认为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给药相当于给人做一次小型手术,相对比来说,输液是给药方式中最危险的一种。在治疗方法上,输液虽然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方法,但是过度的输液则往往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1)
耐药菌产生的根源:人体固有菌群在正常情况下是相互平衡的,以保证我们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当人体大量的输液时往往会造成菌群的失调,甚至产生耐药菌,对治疗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2)
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输液中进来的药物以及液体主要通过肝、肾来代谢排出人体,当大量的药物、液体进入人体时,对肝肾来说是巨大的负荷,长期输液的人群,往往伴有肝肾功能不。此外,有一些药物更能直接对人体的器官造成伤害,如氨基糖苷类药物不仅可能造成肾功能低下,亦可能造成听力障碍。
(3)
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由于药物对人体来说都是有利有害的,而输液中药物的毒副作用更加明显。一遇到生病就输液,更会造成免疫系统的抑制,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的更新,从而减弱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4)
药物不良反应更常见:静脉输液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是总多给药方式里面发生率最高的。常见的反应主要有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据了解,截至目前,不少省份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还有不少省份、地市以及医疗机构都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
内科慢性病建议长期规律性口服药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外科能简单治疗,不静脉注射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
10.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精囊炎
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儿科根据患儿情况决定是否输液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妇科抗生素可能破坏“微生态环境”
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前庭大腺囊肿
5.阴道炎、外阴炎
6.原发性痛经
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转发给家人和朋友吧!
——END——
推荐阅读:
这种“凶器”又潜入河北校园,13岁孩子因它险丧命……
来源/健康时报、网络综合
编辑/安丽审核/宋学强监制/门宏苒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