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2日,海尔蒙特出生
比利时化学家、生理学家、医生海尔蒙特(JanBaptistavanHelmont,.01.12-.12.30)在化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卓越贡献,从而成为炼金术向近代化学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医学院毕业后,认为“化学是开启医学的一道门,经过化学的定量分析能够使医学更为精确”。他因此来到维伏迪(Vilvorde)小城,放弃名利、隐姓埋名,打算做个终身都不开业的医生,全力研究化学。在精细的测量中,他发现无论是溶解或是沉淀反应,重量在反应前后其实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型态而已,这是非常有名的“质量守恒定律”。当时的汞被认为是仙丹,是长生不老药。古今中外都认为吃一点汞可以使血气活络、脸色红润,所以很多人买来食用。但是海尔蒙特经过仔细的定量实验,提出过量的汞是剧毒,可致人于死。当时又流行一种万能溶剂,能将植物油溶解成水,他仔细研究,发现那是硝酸,遇到碱中和成水,他首先提出“酸碱中和生成水”。他小时候喜欢烧东西,现在变得很有用。他燃烧62磅重的木炭,只剩下1磅的灰,有61磅都不见了,他称这看不见的为“气体”(gas),gas这个字是他首创的。他也研究人的体内结石现象,用尿酸与钙作用产生白色结晶,模拟人体内肾结石、胆结石的形成原因。他试着把许多人体内的生理现象,用人体外的化学实验去研究,其中最着名的试验是他用管子伸入胃中抽取胃液,研究胃液对食物分解的功能。他发现胃液过多会造成身体不适,可以用碱性物质去中和,治疗胃酸过多的现象。
在人类历史上,他是第一个用化学去了解人类与生物的生理构造,进而提出医治方法的人。他终身未曾亲手医治一个病人,却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海尔蒙特在年说过:“一切生命都是化学。”年12月30日,在位于贫民区的实验室内,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年1月12日,费马逝世
皮埃尔·德·费马(PierredeFermat,.8.17-.1.12),法国律师和业余数学家。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不比任何一位职业数学家差,被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他似乎对数论最有兴趣,亦对现代微积分的建立有所贡献。
年代中期,费马进入图卢兹大学之后,搬到波尔多生活,在那里开始第一个正式的数学研究,并认识数学家让·博格朗(JeanBeaugrand)。他们之间有不少数学交流,这在费马搬到图卢兹后仍未改变。此后他又陆续认识了皮埃尔·德·卡克维、马兰·梅森和勒奈·笛卡尔等数学家,并有不少书信交流,费马的不少数学成果都在这些书信中诞生。
他的名言是:我发现了一个美妙的证明,但由于空白太小而没有写下来。
费马不常正式发表他的研究,死后其子才将之整理成书,叫做VariaOpera。
费马一生从未受过专门的数学教育,数学研究也不过是业余之爱好。然而,在17世纪的法国还找不到哪位数学家可以与之匹敌: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对于微积分诞生的贡献仅次于艾萨克·牛顿、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概率论的主要创始人,以及独承17世纪数论天地的人。此外,费马对物理学也有重要贡献。一代数学天才费马堪称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费马将阿波罗尼奥斯的几何分析用代数方法来重新建立,开出解析几何之路。年,费马和帕斯卡的书信中的讨论,可算是概率论的开端。年他和概率论的正式创立者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交流,使惠更斯增加对概率的兴趣。
费马在数论领域中的成果是巨大的,其中主要有:费马大定理(费马最后定理),费马小定理,费马平方和定理,费马数,费马螺线等。
费马大定理:n2是整数,则方程xn+yn=zn没有满足xyz≠0的整数解。这个是不定方程,它已经由英国数学家怀尔斯证明了(年),证明的过程是相当艰深的!
费马小定理:ap-a≡0(modp),其中p是一个素数,a是正整数,它的证明比较简单。事实上它是欧拉定理的一个特殊情况,欧拉定理是说:aφ(n)-1≡0(modn),a,n都是正整数,φ(n)是欧拉函数,表示和n互素的小于n的正整数的个数。
年1月12日,拉扎罗·斯帕拉捷出生
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理学家和实验生理学家拉扎罗·斯帕拉捷(LazzaroSpallanzani,.1.12-.2.11)出生于意大利斯坎迪亚诺。年,斯帕拉捷开始了动物再生能力的研究。他用蚯蚓做了数千次实验,认识到有利于蚯蚓再生的一些切口的准确位置。他在研究了蛞蝓的触角,蜗牛的头、触角和足,蝾螈的尾巴、四肢和上颚,以及青蛙、蟾蜍的四肢的再生后发现:动物的再生能力,低等动物比高等动物强、年幼动物比成年动物强、体表组织比内部器官强等事实。此外,他还用蜗牛作过遗体头部的移植实验获得成功。他将研究成果收集在《略论动物的再生》和《关于陆生蜗牛头部再生的实验结果》两部著作中。
斯帕拉捷还对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行系统研究。他观察到心脏节律的跳动推动了血液流动,血液在大的动脉血管中同样有节律的跳动式流动,到了小动脉,才开始变得均匀。他还观察到单个红细胞有时会变形,以便通过卷曲的毛细血管。他还首先发现,在恒温动物中,存在着动静脉交织在一起的结构。提出动脉的跳动除心脏产生的压力外,还有血管壁的弹性作用。年,他发表了《论心脏的运动》一文,总结了这方面的成果。同年,斯帕拉捷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为了研究人体消化的生理过程,他将食物密封在小的亚麻带中,然后自己吞下袋子,在消化进行的不同时段拉出袋子。通过检查袋子里面的食物在胃中停留一小时,两小时等时间后的情况以了解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他的蝙蝠实验,为“超声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是火山学的奠基者之一。年2月11日因死于肾衰与世长辞,终年70岁。
年1月12日,冯如出生
冯如,原名冯九如,乳名冯珠九,字鼎三,号树垣。广东恩平人。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他是中国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和飞行的第一人。被美国报纸赞为“东方莱特”。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他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殉职。冯如殉职后,被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追授陆军少将军衔,遗体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今黄花岗公园),立碑纪念,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年1月12日,苏联飞行器设计师米哈伊尔·格列维奇出生
苏联飞行器设计师米哈伊尔·格列维奇(MikhailGurevich,.01.12-.11.12)是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创立者之一。格列维奇年因参加反君主的学生运动被迫流亡海外。年前往法国巴黎航空学院攻读数学。十月革命后返回苏联继续学习。年哈尔科夫工学院飞机制造系毕业,初从事滑翔机的设计与制造,到年和法国设计师保罗·理查德联合设计双引擎单翼水上飞机,但没有投产。后进入苏联航空系统工作。年曾赴美国洽谈购买DC-3运输机生产许可证并参与仿制生产。
年进入波利卡波夫设计局为副主任设计师,并在那里结识了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年为研制新型战斗机两人脱离原设计局,成立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米高扬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上和领导上,格列维奇是主要的熟练设计师。年推出了第一个作品米格-1。后经改进成为米格-3战斗机,广泛使用于苏德战争。
此后米格设计局一跃成为世界最顶尖的航空器设计机构之一。格列维奇在这期间一直担任设计局和项目的二把手,并且主持设计了包括巡航导弹在内一些绝密武器的研发。年获技术科学博士。年米高扬死后,格列维奇开始主持米格-25战斗机的设计工作。年,格列维奇在列宁格勒病逝。
年1月12日,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出生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avidWechsler,.01.12-.05.12)是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0)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制订者。
年1月12日,穆勒出生
瑞士化学家穆勒(PaulHermannMüller,.01.12-.10.12)于年秋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因此在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次由非生理学家获此殊荣。
穆勒是一家化工公司的化学家,从事染料和鞣剂的研究,后来才致力于农作物害虫接触毒剂的研究。他早就想寻找一种“理想的”杀虫剂,对尽可能多种类昆虫毒效大,作用速度快;又对植物和热血动物无害或毒性极小;具有化学稳定性高;效力持久;成本低廉的特性。经过四年的不断摸索,经历了对数百种化合物的筛选实验,终于发现DDT能很好的满足以上要求。
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又作“滴滴涕”,学名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化学式:(ClC6H4)2CH(CCl3)。它是一种合成的有机卤化物杀虫剂,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对人类毒性低。对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马铃薯害虫、秋千蛾等许多种类的农作物害虫及多种疾病传播媒介虱子、跳蚤、蚊子都有很好的毒杀效果。它的发现为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染病的流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后来人们发现DDT不易降解,积累下来对鱼类和鸟类生存繁殖不利,破坏生态平衡,因此现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已经停止使用DDT,只有少数地区继续使用以对抗疟疾。
年1月12日,库尔恰托夫出生
苏联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IgorKurchatov,.01.12-.02.07)于年领导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年领导研究试验了前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年又参与了前苏联第一颗氢弹的试验;此外他还指导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电站。
年1月12日,德国数学家赫尔曼·闵可夫斯基逝世
赫尔曼·闵可夫斯基(HermannMinkowski,.6.22-.1.12),年出生于俄国的亚力克索塔斯(Alexotas,今立陶宛的考纳斯),德国数学家,犹太人,四维时空理论的创立者,曾经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老师。
闵可夫斯基工作的主要领域在数论、代数和数学物理方面。在数论领域,他对二次型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在年法国科学院悬赏的大奖中,闵可夫斯基钻研了高斯、狄利克雷等人的论著,深入研究了n元二次型,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后,闵可夫斯基继续研究,于年建立了实系数正定二次型的约化理论,被称为“闵可夫斯基约化理论”。
在数学物理方面,闵可夫斯基在波恩大学任职时,曾协助著名物理学家赫兹研究电磁波的理论。年以后,闵可夫斯基将几乎所有精力放在电动力学上。年,闵可夫斯基认识到可以用非欧空间来描述洛仑兹和爱因斯坦的工作,将过去被认为是独立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到一个四维的时空结构中,即闵可夫斯基时空。闵可夫斯基时空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提供了框架。
为纪念这位数学家,第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闵可夫斯基”命名。
年1月12日,巴斯德研究所称发现了抗破伤风血清
巴斯德研究所是法国政府为表彰路易斯·巴斯德(-)在狂犬病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在巴黎以其名字建立的。起初,该研究只是作为一个治疗狂犬病和其他传染病的临床中心。后来,巴斯德研究所成为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主要方向是抗血清和疫苗的研究与生产。
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它通常以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强直性痉挛等为临床特征。感染破伤风梭菌至发病,有一个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伤口所在部位、感染情况和机体免疫状态有关,破伤风的潜伏期一般是7~8天,有时可短至24小时但有时却能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为断脐带后5~7天,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人群普遍易感,并且各种类型或大小的创伤都可能被含有破伤风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数患者会发病。在户外活动多的温暖季节,受伤患病者更为常见。患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
目前,人们对于破伤风的认识是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预防重于治疗。可以说,巴斯德研究所发现的抗破伤风血清对破伤风的预防有一定的效果,他们利用疫苗有效的控制了破伤风,增强了患者的免疫能力,减少了患者破伤风病发的几率。
年1月12日,第一例人体冷冻
美国物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JamesBedford)因肺癌去世后,被迅速保存在零下度的低温中,成为第一例用人体冷冻技术贮存遗体,期望将来复活的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体冷藏公司为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LifeExtensionFoundation)和美国人体冷冻研究所(CryonicsInstitute)。人体冷冻的收费各不相同,俄罗斯KrioRus公司的脑神经冷藏需10,美元,美国人体冷冻研究所的全身冷藏需28,美元,美国人体冷冻学会(AmericanCryonicsSociety)的全身冷冻需,美元,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全身冷冻需,美元。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复苏的报道。
年1月12日,中国科学工作者首次登上南极大陆
年1月12日,中国科学工作者首次登上南极大陆,在南极的探险和开发历史上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页。这次南极之行是根据8年6月中国和澳大利亚外长草签的科技文化合作协定后,应澳大利亚政府科学和环境部的邀请而进行的。中国派出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学家董兆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张青松,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序幕。
年11月,中国首次派出国家南极科考队,并于年2月,在乔治王岛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年11月,中国首支东南南极考察队踏上征途,并于次年2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
南极是一个天然的大实验室,是地球物理、气候、冰川等许多学科理想的研究地点,也可以为未来开发南极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为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做着前期的研究准备。
年1月12日,何梁何利基金首届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
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4位著名科学家获得优秀奖;陈景润等20位著名科学家分别获得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医学和科技学奖。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本着爱祖国、爱科学、爱人才的高尚情操,胸怀“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中国的奖励基金,奖励中国的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崇高愿景,共同创建的香港社会公益基金。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
其宗旨是通过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年1月12日,查尔斯·布伦顿·哈金斯逝世
美国外科医生查尔斯·布伦顿·哈金斯(CharlesBrentonHuggins,.9.22-.1.12)率先开始了肿瘤的化学疗法和内分泌疗法。他首先研究人类精液所含的无机磷和果糖,发现这两种成分都来自精囊。于是他用狗作实验,发现狗切除睾丸后,前列腺萎缩,分泌液停止,若注射睾丸酮,则情况明显改善。由此实验,他设想可以用雌激素控制前列腺癌。
年起他开始将这种想法应用于临床。他为前列腺癌的病人行睾丸切除术,然后使用雌激素,结果癌瘤明显减小,连转移癌也减小或消失。他将切除某一正常器官而使另一器官的癌瘤好转的方法称为“生理性手术”。用相似的原理,让乳腺癌患者短期内大量服用雌二醇和黄体酮(这两种药都是雌激素)治疗取得可喜的成绩。他将激素治疗肿瘤的方法称为“内分泌疗法对癌的干扰作用”,内分泌疗法对癌的干扰作用第一次打破了恶性肿瘤不可征服的迷信,他因此获得年诺贝尔奖。
年1月12日,禁止克隆人协议
丹麦、立陶宛、芬兰、希腊等欧洲十八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禁止克隆人协议,禁止用任何技术创造与任何生者或死者基因相似的人。这一协议是人类第一份禁止克隆人的法律文件,也是对《欧洲生物医学条约》的补充。
3年1月12日,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杨立铭逝世
杨立铭(.2.20-3.1.12),出生于江苏溧水,理论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机械系,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年加入九三学社,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立铭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液体统计理论、原子核幻数理论、原子核多重散射理论、原子核多体模型、原子核集体运动微观理论、原子核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强子结构和强子多体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原子核集体运动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微观理论,不但为国际上著名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提供了微观基础,而且可以解决唯象理论未能适用的某些领域中的问题。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年1月12日,深度撞击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
深度撞击号(DeepImpact)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设计用于研究坦普尔1号彗星核心的成分。探测器于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同年7月3日释放撞击器,并于5年7月4日05时44分(UTC时间)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地球在8分钟后接收到撞击事件的发生。
年1月12日,我国完成首次米饱和潜水作业
潜水员在海洋的某个深度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必匆忙回到海面上来减压,可以继续在海中呆下去,直到工作干完后再返回海面,进行一次减压就行了,这种潜水方法就叫做“饱和潜水”。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饱和潜水技术研究,英、美、瑞士、挪威、法、德、日本、俄罗斯等8国已先后突破米深度;海上实际深潜实验,法国、日本已分别达到米和米。中国8年后由海军医学研究所实现了-m循环潜水实验,成为第9个掌握m以上深度饱和潜水技术的国家。
年1月12日,中国首次人工潜入米深海,游到海里进行探摸,巡回深度达到.5米。年1月25日,中国首次米饱和潜水作业6名潜水员成功出仓。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