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曾教授提醒大家,秋季是寒热气候交变的季节,天气逐渐变凉,但也会有“秋老虎”出现。故在养生时候要注意调摄饮食起居等方面。
精神:注重精神调养,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秋季五脏归属为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烦躁悲忧之情绪。秋季人们既有收获的喜悦,也难免触景生情,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失落感。因此,在进行精神调养时,要坚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
收敛神气,才能养气。有时候,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情志上要忌悲忧伤感,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起居:重视起居调养,保持充足睡眠
立秋后,起居调养方面,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阳气收敛,却又不是太过,使肺气得以舒展。且季节变换之期,当随冷热变化,适度调整衣着,以利机体适应气候变化,方得以避免受凉感冒。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后不仅仅是困,还让人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劲。入秋之后不少人午休少了,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大,易熬夜,睡眠时间也就随之减少。人困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大家应避免秋乏的现象出现,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锻炼的时候要循序渐进。
饮食:宜清淡饮食、滋阴润燥
立秋时节的饮食养生,如《饮膳正要》所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因此入秋宜注意滋阴润燥,适当选食芝麻、糯米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夏秋交替时节,身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大量消耗,再加上食欲不振,活动减少,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因此,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可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制品等,也可以饮用一些果汁,如橙汁、柠檬汁、番茄汁等既可补充维生素,还可帮助消化、健脾开胃、提高食欲。
此外,立秋时节还应尝试多吃一些清淡食物。清淡饮食能清热、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同时注重蛋白质的摄入,每日摄入量在70至90克为宜,且最好一半以上为鱼、虾、鸡肉、鸭肉、蛋、奶和豆制品等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优质蛋白质。
*曾教授推荐秋季养生食谱*
生地粥:
[配方]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bi)出药汁,再复煎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黄精煨肘:
[配方]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猪肘克,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功效]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弱者尤为适宜。
五彩蜜珠果:
[配料]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曾庆琪,教授,博导,中医世家传人,著名内科杂病、泌尿生殖男科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男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生殖男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中医男科学会副主席,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肿瘤外科杂志》主编。
祖岳父张朝盈公,扬州三代祖传中医,擅妇、内科,医术高妙。攻读学位之余,侍诊左右数载,得其亲炙,遂悟医道之玄妙,得薪火之传承。更先后师从徐福松全国名中医,王琦院士、国医大师,项平、蔡宝昌教授等,攻读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中药学博士后。家传与师承相结合,深得医德医术之精髓。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等;荣获世界中医男科学术会议突出贡献奖、“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优秀青年中医工作者等。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专家、成果评审专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主、参编学术专著5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余篇。获国家发明、实用专利9项。近5年接受《健康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健康专访80余次。从业30余年,德术并举,深受患者信任。荣获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展中医男科杰出贡献奖”,入选年新华网“膏方滋补口碑医生”,荣获首届全球中医互联网“最具影响力中医人奖”,入选年度《现代快报》全国“膏方滋补民星中医”。入选好大夫网“中国最具影响力医师”等。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内科疑难杂病,头痛、失眠、焦虑、郁证、汗证、口腔溃疡、胃病、便秘、疲劳、心悸、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痛风。湿疹、瘙痒、痤疮、牛皮癣等皮肤病。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肿瘤术后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等。尤其对男女不孕不育症、女性月经病、乳腺小叶增生症等乳腺病、前列腺病、阳痿早泄,男子少弱精、畸形、免疫性不育症、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不射精、遗精、滑精;精囊炎、睾丸附睾疾病;性传播疾病;泌尿系结石等有精深研究。曾庆琪教授出诊时间、地点:
每周二下午、周六下午(14:00—19:00)医院门诊8楼专家4诊室。曾教授专家门诊如有事停诊,一定发布停诊公告,敬请患者(尤其外地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