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臂丛神经损伤描述
臂丛神经损伤症状
臂丛神经损伤分类
臂丛神经损伤病因
臂丛神经损伤用药
臂丛神经损伤病理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应该有个“而”字,“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因为前面有个谵语遗尿嘛,那么后来经过发汗,胃中更燥了,谵语更厉害了,所以应该有个“甚”字。“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合病与并病不一样,前面咱们也讲过了,同时发病者,谓之合病:一个病先发,而后转属到旁的病,前一个病还有,后一个病又见了,叫并病,比如太阳阳明并病,由太阳病转属阳明,阳明病也见了,但太阳病不罢,这叫并病。合病就不是了,发作就是同时来。

三阳合病者,就三阳同时有病,同时发病。虽然这么说,但(本条)这一段指着下面症候说的:

腹满、谵语、遗尿,这是属于阳明了,腹满、说胡话、小便失禁,这个小便失禁是因热,这种情况很多。

“身重,难以转侧”,身重得厉害,以至于难以转侧,这是体有湿,这应该列于“太阳篇”,就是湿热的这么种情况,这是在表嘛,应该是太阳病,这是太阳证。

“口不仁”,就口舌干燥,不知五味,吃什么东西都不知其味。“面垢”,不是不洗脸,而是脸看着污垢,这个属于少阳,少阳证。

表、里、半表半里的症候交错互见,所以叫三阳合病。一来(一开始发病)就是这个病,这个病就是今后咱们所说的温湿病。我们前面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不同时存在的。在这儿咱们讲阳明病,主要还是以阳明为主。阳明是热盛,消耗人的体液,所以阳明病法多汗。一方面多汗,一方面小便利,那么那个时候,身上液体相当少了,所以大便干燥,这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是为“系在太阴”。那么(本条)这个是有热,内里有热,把湿尽量往外排斥,可能排斥到体表,没等大汗出,阳明病是蒸蒸汗出啊,那么还没到那个(蒸蒸汗出)地步,所以身上沉,这里头有停湿。那么这个时候般应该用白虎汤。所以,底下“若自汗出者”,已经有汗了,这个“若自汗出”跟上边是一起的,就是“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这用白虎汤主之。

那么这个病,虽然里头热,谵语是胃不和,是热象。但是里头没结实。身重就是里头不结实的一个症候,身重说明湿还存在,里头不会结实的,所以这个时候他不能吃泻药。尤其对于“湿”,你们看《金匮要略》上就有,湿家没有下法!湿家只能利小便或者发汗,没有下法。要湿家下之则额上出汗,如果小便利,微喘小便利则死,你们看《金匮要略》“痉湿喝”篇上就有(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伤寒论》上也有个“痉湿喝”,若下利不止者也死。

(本条)这个他也下(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但这个下他怎么没死呀?是因为阳明病有里热的关系。但是也不得了,也是额上生汗,不是额上汗出,而是生汗,这是虚阳上浮的样子,究其实是胃受不了了。里头不实,那么胃虚水谷不布了,所以四肢逆冷,但没到死候。

所以在有表的湿,又有少阳病,少阳病是不可吐下,也不可发汗,所以(本条)这个只能用白虎汤清肃内外之热。所以说如果是自汗出而并不是经过发汗来的,就是根据前面那一系列的症候,应该用白虎汤。

这种病也挺多,后世所说的温病里头,有湿温之类的就属于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湿温”不是外头受湿了,纯粹是有里热排湿往外来。那么如果外边出汗出得多,小便也利,逐渐地他身上就不重了,就结实于里了,那么这时候可以议下。那么热去了,也不往外排水分了,身上也不沉了,也没湿了。所以(本条)主要是由于内热造成的,还是白虎汤证,所以这是以白虎汤为主治的三阳合病。

白虎汤咱们前面讲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那么也有(注家认为)对于有湿,用白虎汤加苍术,(我认为)这用不着的。知母这个药就下水,你们看《神农本草经》就有,它(知母)就下水,治浮肿。有个桂枝芍药知母汤,那里头就用这个(知母)来消脚肿的,“脚肿如脱”嘛。这个(本条白虎汤)不要搁苍术,它(苍术)热,苍术是温性药,不利于因热逼湿在体外。

在《金匮要略》里头,“湿”和“水气”分两章。湿,不成肿,不过在组织里头含湿而已,所以风湿相搏是骨节疼,那个“湿”也看不着。要是有外形了,肿了就叫“水气”,所以在《金匮要略》分成两个(“湿”和“水气”)。湿,也有古人又分里湿、外湿,但究其实“外湿”是不是从外边受湿,这是值得考虑的。我们先不讲那个,有机会咱们再讲。

那么这一段,是由于内热,主要还是阳明病。热已经炽盛了,但是里头还不燥,外边还停湿,之所以停湿就因为热,热排斥人身上的体液。那么在有湿的这个阶段,胃绝不实,而不到实的证候是不可下的。下了,虚其胃,病变百出啊。这个说是(若下之则)额上生汗,四肢逆冷。那么这个就是(因为有)湿,从“湿”上说的(湿则不实故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这条讲的是并病,“二阳并病”就是太阳与阳明并病,有太阳病不罢,我们还要先解表,这个前面也都有,他就不讲了。简言之,准得太阳证罢,没有表证。

“但发潮热”,咱们前面不讲“阳明病脉迟”嘛,那么准得发潮热,这才说表解了才可议下,可攻里。可攻里就用大承气汤还不行的。

“手足漐漐汗出”,身上当然出汗了,手足也是不断汗出,这是大便成硬的一个症候,尤其谵语,潮热而谵语也是大便硬的症候,前面都有了。那么大便成硬的症候就十分充足了,所以尽管与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节儿你们看看,跟前面“阳明脉迟”(条)开始是一样的。

“脉浮而紧”,这是太阳伤寒脉。“咽燥口苦”,这是少阳,少阳证。“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一系列症状都是阳明病。“身重”说明身上还有湿。

那么这也是三阳合病了,不过着重在阳明病,所以这个不说是三阳合病了,说是个阳明病,因为阳明病的这个症候特别明显,尤其是外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那么这也是三阳合病,你看看这个阶段上不能吃泻药,不能够用承气汤。

前面那节,条你们看看更好,“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这一段是不可吃大承气汤的,不但大承气汤,承气汤也不可以用,所以他搁个“虽”字,虽然汗出不恶寒,这是阳明病的症候已显了,但是这个时候“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吃泻药,不能够下。

你看这一段(本条与条)前后对照就看出来了,那一段(条)也有腹满而喘、汗出不恶寒、身重,(本条)这也有“腹满而喘”,差个“短气”,但腹满而喘就包含着短气了,喘了就是短气嘛。所以(本条)这个纯粹是内热是有了,但是身还有湿,不过(本条)这个湿轻了,不像上边三阳合病那个湿(条),三阳合病那个湿“身重难以转侧”,那个(湿)沉得厉害,而(本条)这个就只是身重而已,还搁到最后,这个湿比较少,阳明病偏多,所以(本条)叫阳明病,不叫三阳合病了。

但是既然身重,就不能吃泻药,说明里头还没成实。

那么这时候发汗行不行呢?更不行了,因为里热不能够发汗,“若发汗则躁”,一发汗,夺其津液,那么热更盛了。“心愦愦”,愦愦就是闷、乱。咱们说的昏愦就是这个愦,昏乱、糊涂,那么是热攻冲头脑了。“反谵语”,这就是胃不和的一个倾向了。——这个时候你们看看用什么药?这个“反谵语心愦愦”这个情形有用承气汤的机会,但是他没说。

那么开始呢,“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个正可以用白虎汤,是没问题的,因为和前面这个三阳合病(条)是样的,虽然偏于阳明,但是并没达到胃家实的症候,而且脉还浮,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够清肃内外之热了。

经过发汗药,阳明病就怕津液丧失,本来津液就有些不守的样子,蒸蒸汗出,所以最怕发汗,一发汗再夺其津液,马上里头就干,所以一发汗则躁。躁和烦还是不一样的,烦是热,躁是乱,所以我们在三阴篇上讲:躁是不好的现象,躁则扰、乱。那么就是言其胃中干,与胃气不和的这个情形较比重,不是光烦热而已了,而有“心愦愦”,人有闷乱、糊涂,说胡话,那么这时候有用承气汤的机会,但是不一定得用大承气汤,所以他没说(具体用哪个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者小量用都可以的。

那么这一篇着重在下。任何人到这时候也不会用发汗药,所以他没明点出来。

若加烧针,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烧针逼取大汗,比发汗还厉害。“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怵惕就是惊恐,这个前面也有,就是咱们说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或者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用这类方剂治这个惊狂。所以对于热,以火激热则更热了。

那这个(怎么治疗)他也没据,因为在这个情形之下,前面既有(相关内容,这里就不重复),他在这注重“下”,因为阳明病注重下。那么这个时候是不能用泻药的,“若下之”,胃不实,所以“胃中空虚”。空虚,什么都没有呀,由于泻药而使之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胃虚了客邪之气都往这块来,所以“客气动膈”,客气动膈就指着客热邪气动胸膈,所以“心中懊憹”。“舌上胎者”,舌上也有苔,大概这类都是白苔了。“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治其虚烦。胃里头没有实,胃中不实,这就说发汗吐下后虚烦的症候,所以,下不得的,一“下”就变成遗热不去,但是胃还虚了,所以发生虛烦的这种心中懊憹的症候。

那么病变连续举三个,底下这两段(、条),全是这一段的,《医宗金鉴》把它们搁到一起了,还是对的,这个书呢都分开了,分开了也行。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都是指下之后(条)。阳明病是需要下的。这就从反下面教了,不应该下的误下了,危害挺多,变证也挺复杂。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未下之前)本是白虎汤证,但白虎汤证不那么渴,只是口舌干燥而已。由于下伤津液,他才渴欲饮水,当然也有口干舌燥了,所以这时候说用白虎汤不行了,必须加人参,加人参健胃滋液。咱们也讲过白虎汤加人参这个方剂。

这是第二段。这都是下后造成的变证。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前面不也有那么一段:“小便不利”,内有停水。那么忽然间,这人阳明病初愈时,我记得有这么一段。冷丁的,本来是太阳病,太阳病里有停水表不解的这么一种病,可是胃气强谷气盛也能祛水,后世说胃属土,土能治水。可是不应该下,你下,胃虚了就不能治水了,这一段就是这样的。

吃泻药,变证他给你举了三个,头一个是虚烦;第二个伤了津液了,口中干欲饮,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本来是白虎汤证;第三个由于虚其胃而使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内里头停水影响表热、外热,外有郁热,所以就“脉浮发热”。那么有了停水了,小便不利,咱们说水不化气了,人就烦渴,跟五苓散那个渴是一样的。小便不利废水排不出去,新水就不吸收,不吸收组织上缺少水,反映到人身上就觉渴,所以这种渴就是小便不利造成的。那么这必须用猪苓汤,以利小便。

猪苓汤与五苓散药物不同,可以分析一下。

五苓散治气上冲,因为用桂枝了,所以五苓散证有头晕、心悸。头晕是胃有停水,胃停水多,而且又有苍术。五苓散是偏于有表证。

那么猪苓汤就不是了,猪苓汤这几味药都是寒性利尿药,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解热,它(猪苓汤)不是气上冲,水不在上头,所以我们用猪苓汤,全是由于小便不利而有这种发炎症时最好使,尤其泌尿系感染,就用猪苓汤加生薏苡仁。如果这个人大便也稍干一点,就少加大黄,大黄不要搁一钱,现在说就3克了,因为大黄这个药,重用它则通大便,少用它就走前阴,它不泻。一般就用猪苓汤搁生薏苡仁就行,生苡仁要搁就得重用,所以猪苓汤治淋病、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盂肾炎什么的都好便,可得加味,加薏苡仁、赤小豆都行,加薏苡仁好,小便一利,渴也不渴了,热也解了。但是治渴的利尿药,一定要有猪苓,猪苓这味药它解渴,它利尿之中起解渴的作用。五苓散里头也有猪苓。那么其他这个(和五苓散不同的药物)呢?他把桂枝换成滑石了,滑石也是寒性利尿药。那么(猪苓汤)不用苍术、不用桂枝,另加阿胶,阿胶这个药是养血的,它止血嘛,由于热所伤,对于阴分它(阿胶)也好,所以有小便走血的时候,(阿胶)这个药也有可用的。(猪苓汤)这个方子也常用的。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真正到阳明病,阳明病法多汗,汗出得相当多,内里头马上就燥结。这个“渴”是由热来的,津液伤而渴。由于里热,我们方才不讲了嘛,热对人身上的体液耗.....(音频缺失)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所以说他这个书,在“阳明病篇”里的东西不净属于阳明病,你看这一段与阳明病什么关系啊?他是为了做比较,不让你这么用(在阳明病)。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这一段,我们在太阳篇里头讲那个白虎汤(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那个白虎汤脉浮滑说是表热里寒,它后边也注了,说恐怕是白通汤。所以那个(条)跟这一段都窜了。那个(条)脉浮滑绝不是表热里寒,(本条)这个是表热里寒,那个(条)脉浮滑就是表里俱热,就是内外俱热。

那么(本条)这个,假设是表热里寒,这是冲着少阴病说的,少阴病也在表,表热里寒,同时下利清谷,用四逆汤不为不妥,因为表里同时有病,下利清谷的里虚寒得厉害,舍表救里这也是定法了,但是(我认为)不如用白通汤。所以我们讲那节的时候,我让你们翻翻后头(章节),王叔和他们都注意了:说白虎汤表热里寒,一说就是白通汤。恐怕是这一节(本节),那一节(条)不会是白通汤,脉浮滑不会是白通汤。

脉浮还是表,迟是里寒,这个脉(脉浮而迟)与这个表热里寒的断语都对了,那么如果要两解其表里就应用白通汤。

白通汤是附子、干姜,搁大葱葱白。葱白是个发汗药,温性发汗药。咱们后头有,少阴病下利,用白通汤。

那么这(少阴病下利,用白通汤)就同我们用葛根汤治阳性的太阳阳明合病的下利是一样的。下利现表证,有用解表治下利的手段。病下利是一个病,就是痢疾了,它现表证就要由表解,疾病的反应就是这样的,所以你吃葛根汤一发汗,热一出,痢就好了。

那么如果现于阴证呢?你用葛根汤是不行的,需要用白通汤,白通汤既温里也解表,也是个两解的法子。(本条)这个地方说是表热里寒,表热有表证的热象,里寒就是指下利清谷了,那么我认为用白通汤还是恰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做过研究。他在这一段上(条)没提(白通汤),可是在白虎汤上他提了,什么亦云白通汤,所以白虎汤恐怕不对,他冲着表热里寒这四个字说的。

那么(本条)这一段,如果就用四逆汤也不算错。所以咱们在这地方也不用给改了,因为里证表证同时存在,里证要是虚寒,可以先救里而后解表,有这么一个治法。

我们上次讨论白虎汤(条),我们提到这个了,说将来有这么一节。他这个书是有错误的地方,这个书王叔和也是收集的,也不是现成的东西,他也找多少本(仲景原书的版本),净抄写的,这里错误的地方是不少。陈修园说不应该有错,他说王叔和去后汉为时不远,这也是个(陈修园的个人)看法了,实质呢,这真是有错。

表热里寒,我认为将来讲少阴病的时候再重新讨论这个。但是这个(表热里寒)可不能搁到阳明病里,为什么搁到阳明病里?就像我们在太阳病里头他说半表半里,它是不可发汗,你看柴胡汤证,不可发汗。少阳病他搁到了太阳篇里头了。

以下这几节全不是阳明病,全是不可下的,不但不可下,连白虎汤都不能用,都是反面的东西,给你来个(反面的提醒)。我们研究阳明病是要除热,要攻,要使下药,但是有些症候,不可攻也不可祛热,(本条)这段就是这样的。其实这个不应搁在阳明病篇里头。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胃中虚冷”,当然就不能吃东西了,前面不也有嘛,“阳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那么胃虚就要停水,停水就不能吃东西。咱们现在治关于胃病不愿意吃东西的,大家都说是脾虚。有停食停水了,他这个时候胃中虚冷了,虚指的是胃气虚,同时有寒,他搁个“冷”字,而不能吃。

那么饮水呢?由于胃气虚,水也不纳,他要哕逆的。

当然这更不能吃泻药了!这都应该是虚寒在里的病,不应该搁这地方(阳明病篇)。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是外有热,属于表热。

“口干鼻燥”也可以说是津液枯燥,热伤了津液,口干鼻燥;也可以说是少阳病。少阳病都是一种官窍发热,口苦、咽干、耳聋、目赤都属于少阳病,也可以说是半表半里也有热。

“能食”是里有热。

那么(本条)这是表里内外俱热,则没有不伤人的津液、血液的,所以他容易衄血。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那么下之后外还有热,手足还有温,手足温说明有内热。手足厥冷,咱们说胃虚多寒嘛:手足要是热,那就是里有热。“不结胸”,(本条)他主要说的什么呢?这个也是下之太早了。这个由头那几节来的,本来是阳明病白虎汤证,内里并不实,下之后,不但热不退,外还有热,手足还温,总而言之,必把热留下了,咱们说栀子玻汤就是“遗热不除”,药不对头,只是着伤其里,但是热不能退。所以不是说,药用过了还能治病,它不能治病了。所以外还有热,手足还温,这说明泻药用之不当,这应该是白虎汤证。

“不结胸”那句话搁这干什么呢?他是对着梔子豉汤说的。他不说是“反不结胸,应该结胸”,不是那么说法。这个栀子豉汤,你可以翻过来前面(所讲)看下,他说“胸中窒,心中懊憹”,这都是栀子豉汤证。“胸中窒”不是结胸,他也觉得这地方发窒、窒塞,心中也懊憹,结胸证也心中懊憹,前面也有(讲过)。他那只是胸中窒而已,并不是结胸,这里的用意就是让你可以将栀子豉汤证和大陷胸汤证对照、鉴别,让你在临床上注意这几点。

这个人“胸中窒,也心中懊憹”,你给用大陷胸汤给治疗,那可就坏了。“不结胸”三个字,有很多含蓄意思。就是我们在问病的时候主要注意胸中窒,你摁摁他心下的地方,要实者他拒按,不光“懊依憹胸中窒”而已。大陷胸证可不然,你不按他的心下也疼,你要按他更疼,而且按之石硬,所以这个地方他就让你鉴别。

“饥不能食”,他有热,饥,但这种饥是客邪之热,所以我们方才说“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的这种热。不是胃气强,不是胃本身挺亢奋的,不是的。所以有热(客邪之热)它也能饥,但他是不能食。

“但头汗出”,这种热往上攻,头也出汗。

这是指栀子豉汤证。这一段也应上面三阳合病及之后那两大节(、条),所以不应该下而下,热不能除的。那么最容易辨证的就是栀子豉汤证,而遗留虚热不去,这个虚热是中医的看法,就是胃中不实。那么要按照现在来看,总是在食道、胸膈这块有些发炎症,这拿西医说的。食道炎或者什么东西啊,心中懊憹等,它总是有热象,古人说反而胃里没东西了,所以这个是虚烦、虚热。但(我认为)这个方子不治虚的,栀子这个药是苦寒药,如果真正像咱们说的虚劳那个虚,用这个药机会很少,它不治那个虚(虚实之虚),它就是冲着阳明病的“胃家实”说的(此虚烦乃与“实结”相对应,本质乃实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nanjieshi.com/bcsjsszz/1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