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臂丛神经损伤描述
臂丛神经损伤症状
臂丛神经损伤分类
臂丛神经损伤病因
臂丛神经损伤用药
臂丛神经损伤病理

婴儿幼原始反射发育情况反映神经系统的发育

小儿神经反射的发育情况能反映其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如出现神经反射左右不对称,该出现时不出现、该消失时不消失,或出现病理反射等情况,均提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或受损。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检查项目、方法和临床意义各有不同。小儿脑瘫康复工作者应熟练掌握正常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指标,通过对神经系统的检查,及早发现小儿脑瘫的脑损伤及其损伤程度,有利于小儿脑瘫早期的干预和早日得到适当的康复功能训练,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1)什么是原始发射?

原始发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也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众多的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原始反射往往不精确,常常容易泛化,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逐渐成熟,神经兴奋的泛化性逐渐向着特异性发育,原始发射被抑制,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动作和运动技能的获得,胎儿娩出以后逐渐失去实际意义,多于2—6个月内消失,原始反射缺如、减弱、亢进或残存,都是异常的表现。

原始发射

觅食反射

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临床意义: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找乳头的动作,该反射缺失提示具有较严重的病理现象,精神发育迟滞,脑瘫可持续存在。

存在时期:0—4个月

手握持反射:又称手把握反射

检查方法:将手指后其他物品从小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

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

临床意义: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手握持反射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主动抓握和前臂支撑。

存在时期:0—4个月

足握持反射:又称足把握反射

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小儿足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

反应:小儿足掌屈曲。

临床意义: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随着独站功能的建立而消失,足握持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站立功能,脑瘫儿此反射可持续存在。

存在时期:0—10个月

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1)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2)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3)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斜10°—15°;(4)弹足法:用手轻弹小儿足底;(5)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

反应:分为两型:1、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2、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觉,多见于3个月以上的婴儿。

临床意义: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觉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低下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小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小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长,偏瘫小儿此反射可持续存在。

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伸展型4—6个月。

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

检测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

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

临床意义:于胎儿35周时出现,生后6周2个月逐渐消失。

存在时期:0—2个月

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

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

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临床意义:痉挛型脑瘫小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迟消失。

存在时期:0—3个月

张口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两侧手掌。

反应:小儿立即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儿双手即出现。

临床意义:延迟消失提示脑损伤,脑瘫或精神发育迟滞时延迟消失。

存在时期:0—2个月

上肢移位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候观察变化。

反应:小儿首先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临床意义:脑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瘫时一侧缺失。

存在时期:0—6周

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

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临床意义:新生儿期存在,由头向尾方向逐渐减弱,出生9个月后,Landau反射完成时完全消失,此反射在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表现异常亢进。

存在时期:0—6个月

紧张性迷路反射:又称前庭脊髓反射

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

临床意义:该发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存在时期:0—4个月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

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临床意义:该反射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存在时期:0—4个月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

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临床意义:该反射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存在时期:0—4个月

交叉伸展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按压或敲打此侧足底。

反应:可见另一侧下肢先屈曲,然后内收、伸直,似要蹬掉这个刺激。

临床意义:此反射胎儿期已经很活跃。:出现于胎儿28周,生后1—2个月消失,若2个月后仍存在,表示反射性成熟迟滞。

存在时期:0—2个月

新生儿阳性支持反射

检查方法:使小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

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趾屈,也可引起膝反张。

临床意义:3个月以后仍阳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

存在时期:0—2个月

吸吮反射

检查方法:将手指放入小儿口中。

反应:小儿用唇与舌吸吮手指。

临床意义:觅食反射与吸吮反射是与哺乳和摄食相关的反射,出现于胎龄28周,出生3-4个月后消失,未熟儿反应不完全或反应减弱。此反应若在新生儿期减弱或消失,可疑脑损伤,6个月后仍存在为异常。

存在时期:0-6个月

屈肌逃避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头正中,两下肢迟缓伸展,用针刺激一侧足底。

反应:被刺激侧下肢屈曲。

临床意义:此反射又称防御反射、逃避反射,是婴儿对有害刺激的自身防御方法。新生儿期存在,出生后1-2个月消失。2个月后仍存在表示反射性成熟的迟滞。

存在时期:0-2个月

伸肌突伸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头正中,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下肢屈曲。刺激屈曲侧下肢的足底。

反应:撤出刺激的控制后,被刺激侧下肢伸展。

临床意义:新生儿存在,2个月左右消失。2个月以后仍为阳性,为反射性成熟迟滞的表现。

存在时期:0-2个月

吸引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用手指轻推小儿足底。

反应:可见小儿的髋、膝屈曲,当检查者缩回推足底的手,小儿的脚又追随检查者手指移动,髋膝伸展。

临床意义:出生后1-2个月反应最为明显,以后逐渐消失,注意两侧是否为对称。

存在时期:0-4个月

拉起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头正中。1、新生儿时两手牵引小儿两前臂向坐位拉起。2、2-5个月小儿,触摸其手掌,而不必向坐位拉起。

反应:产生前臂的整体屈曲反应,见肘、腕手指的屈曲,这是由于肩的内收肌群、屈肌群的伸展而引起的。这种屈曲模式能充分支持小儿的体重。

临床意义:此反射出现于妊娠28周,出生后2-5个月逐渐消失。当有偏瘫、臂丛神经麻痹时,患侧见不到此反应。

存在时期:0-6个月

联合运动

检查方法:让小儿用一只手用力握住一物体(偏瘫患者用健侧手握物)

反应:正常人无反应,阳性反应为对侧肢体出现同样的紧握动作,身体其他部分肌紧张增强。

临床意义:在8岁或9岁之前,出现联合运动是正常的,但这时见不到肌张力亢进。8岁或9岁以后见到明显的联合运动,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发育不成熟。

掌颌反射(Babkin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两拇指同时按压小儿两侧手掌。

反应:向前低头、张口、闭眼的动作。

临床意义:新生儿期即出现,6周后逐渐减弱。生后6个月仍持续存在为异常,提示脑部病变。

存在时期:0—6个月

阳性支持反应

A.阳性支持反应(下肢):

检查方法:从腋下扶持小儿使其立位,足底着床。

反应:下肢的所有伸肌与屈肌共同运动增强,使伸肌群与屈肌群同时收缩,所以下肢可支持体重,小儿可站立,髋、膝关节伸展。

临床意义:此为成熟型阳性支持反应,注意与新生儿性支持反应相区别。

存在时期:正常儿生后6-9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B.阳性支持反应(上肢):

检查方法:让小儿俯卧于检查台上,观察上肢支持体重情况。

反应:1.未成熟型:两肩部分性伸展,两肘屈由支持体重。2.成熟型:两肩屈曲,两肘与腕关节伸展支持体重。

临床意义:未成熟型生后3个月左右出现,成熟型4-6个月出现。若出现延迟是广泛性中枢神经历能低下的表现,可导致从俯卧位转向坐位及高爬运动的发育延迟。

存在时期:持续终生

[1]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第二版).[M].河南科技出版社,.8[2]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8

[3]刘振寰,戴淑凤.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第三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9

作者/杨艳(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谢晓峰编辑/肖喜辉

谢晓峰

(儿童康复治疗师、实习生总带教)

医院儿童康复中心PT治疗师,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擅长高危儿早期干预治疗、各类型脑瘫评估与运动康复、肌内效贴技术及悬吊康复系统的运用。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5年余。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往期资讯

赞赏

长按







































太原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nanjieshi.com/bcsjssfl/122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