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城的中学废弃了七、八年了,其间有人租这里养过鸡。几乎每年休假时我都会来这里看看,这里有我太多的回忆。今年回家,这所中学被开发商建成了花园小区。旧县城改造,城市化进程,让这里变得面目全非了。曾经可以睹物寄思,现在只能靠大脑回忆了。
我是山村的孩子。我小的时候考上寄宿中学,基本上算是一只脚跨出了农门。现在我无法想象一周五天的菜就是一罐腌菜,一年四季一床被子,一个星期不洗澡,一次上学出门要走十里路的情景。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学习是走出大山唯一的出路,因此,寄宿的同时也寄托着家庭的一份希望。
山区的孩子上寄宿学校,一日三餐是个大问题。早上,食堂煮有一大锅很稀很稀的稀饭,馒头是各自从家里带的,天凉的时候可以吃一周,天热只能吃两天,有时第三天吃的馒头已经馊了。大家吃的菜,一般一周带一罐腌菜,如果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会带一罐咸鱼,如果家庭贫困,那么就是一罐又黑又咸的腌菜,有时是一些咸萝卜干。中午的米饭最奇特,现在真的是无法想象。
每到周一,同学们不仅要早起背着厚厚的书包去学校,还要提着5、6斤重的一袋米,走过漫长的山路,艰难地送到中学食堂,用米跟食堂换购一周吃的饭票。每次看到食堂老板把各位同学带来的米倒在大箩筐里时,我都会多看一眼,因为你会发现由于每位同学带来的米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米的品质也不同。
由于都来自农村,所以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是带米来换饭票,然后食堂老板把大伙带来的大米蒸好用饭票换。每天中午,到食堂打饭,饭盒里就会出现许多品种、颜色的米饭。有些发黄是再正常不过的,有时候还会有碎草和小石子,吃饭时咬到石子“咯嘣”响,却不会把嘴里咬碎的小石子吐出来,因为吐石子也会把米饭一起吐了,所在常常是咬到石子,就索性使劲咬,与嘴里的米饭一起嚼。嚼到粉碎咽下肚子。当时我们常说,在这里上学,一年得吃一个石磨下肚。记得当时有同学问化学老师,我们吃饭吃下去许多的小石子,会不会得结石病,老师的的回答我没有求证过,但至今都记得,他说:“石子的主要成分是钙,吃石子可以起到补钙的作用,不会得结石病的,结石病是消化系统出了毛病才得的。”
食堂里的饭,是不止来自一百个同学送来的米做成的。有一些同学带来的是早稻大米,有的同学带来的是晚稻大米,还有人会带来一些陈年旧米,这样的饭,我们大家称之为“百家饭”,就是那样的百家饭,伴随着我们成长的青春一同度过了七年。
吃着可以充饥且能补钙的“百家饭”,就着简单的腌菜,我们咀嚼出青春里独有的滋味,没有感觉到多少时代的不幸,反倒觉得那是属于独特时代里的独特味道,有心酸,有甜美,也有简单的幸福。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的生活质量大幅度地提高了,说来挺怪的,现在老同学聚在一起谈及过去的日子,没有谁说过去的日子如何地苦,相反大家都说,这是一种成长,是一种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