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臂丛神经损伤描述
臂丛神经损伤症状
臂丛神经损伤分类
臂丛神经损伤病因
臂丛神经损伤用药
臂丛神经损伤病理

木通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通草、附支、丁翁

拉丁学名:Akebiaquinata

来源: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

科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毛莨目木通科木通属木通

处方用名:木通

分布区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

药性: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临床应用:

1.淋证,水肿2.心烦尿赤,口舌生疮3.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

临床配伍: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车前子、滑石等配伍,如八正散治疗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2、《小儿药证直诀》:与生地黄、甘草、竹叶等配伍,如导赤散用治疗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于小肠而致的心烦尿赤。3、《杨氏家藏方》:桃胶(炒)、木通、石膏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服。用于血淋作痛。

方剂:

1、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小儿药证直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具有清心利水养阴的功效。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临床用于治疗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或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属心经有热或心移热于小肠者。

:本方证乃心经热盛或心热移于小肠所致。

①心火循经上炎——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

②火热内灼,阴已不足——故见口渴、意欲饮冷;

③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泌别失职——乃见小便赤涩刺痛;

④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

主治: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其乃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之体。

①君药:

生地——甘凉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

②臣药:

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

③佐使药: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并能调和诸药,且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用为佐使。

④四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⑤命名:《医宗金鉴》云:“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故名导赤散。”

2、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医方集解》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的功效。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膩,脉弦数有力。

临床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本证是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所致。

①肝胆之火循经上冲——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胁痛且口苦;

②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

③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

①君药: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故为君药。

②臣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增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

③佐药:

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导肝经湿热从水道而去。

当归、生地——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灼,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柴胡——肝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疏,且骤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升发之机,遂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与生地、当归相伍以适肝体阴用阳之性,并能引药归于肝胆之经,以上皆为佐药。

④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为佐使之用。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3、疏凿饮子:泽泻、商陆、赤小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茯苓皮、槟榔。《济生方》

疏凿饮子利水方,木通泽泻与槟郎,

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腿肿良。

具有泻下逐水,疏风发表,消肿的功效。

主治水湿壅盛,遍身水肿,喘呼口渴,二便不利,脉沉迟。

临床用于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痛风性关节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等病症。

本证为水湿壅盛,泛溢上下、表里的阳水实证。水湿壅盛,泛溢肌肤,故遍身浮肿;水迫于肺,肺气逆而不降,故喘呼气急;水壅于里,三焦气机闭阻,腑气不通,故见二便不利;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故口渴;邪盛气实,故脉象沉实。遵《素问?汤液醪醴论》“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等法,治宜疏风发表、泻下逐水,使水湿之邪从上下、表里分消。

:

君药-商陆:方中商陆苦寒有毒,其性下行,专于行水,可通利二便,为君药。

臣药-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通利小便,渗利在里之水湿,为臣药。君臣相协,导在里之水湿从二便而出。

佐药-羌活、秦艽、生姜: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开泄腠理,使在表之水湿从肌肤而散。

佐药-大腹皮、槟榔:水壅气结,故以大腹皮、槟榔下气行水,使气化则湿亦化。

诸药合用,逐水发表,内攻外散,使壅盛之水湿自上下内外分消,犹如大禹治水,疏江凿河,以利水势,故有“疏凿”之名。

4、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木通、炙甘草。《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

具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的功效。

主治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有力。

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精囊炎等属下焦瘀热者。

:因下焦瘀热,损伤膀胱血络,气化失司所致。

①热结膀胱,损伤血络,血随尿出——故尿中带血,其痛者为血淋,若不痛者为尿血;

②由于瘀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③舌红,脉数——亦为热结之征。

①君药:小蓟——甘凉入血分,清热凉血止血,又可利尿通淋,尤宜于尿血、血淋之症,是为君药。

②臣药:生地黄——甘苦性寒,凉血止血,养阴清热;蒲黄、藕节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消瘀,为臣药。

③君臣相配,使血止而不留瘀。

④佐药:

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水通淋;

栀子——清泄三焦之火,导热从下而出;

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并防诸药寒凉太过之弊,合而为佐。

⑤使药:甘草——缓急止痛,和中调药。

⑥诸药合用,共成凉血止血为主,利水通淋为辅之方。

⑦本方由导赤散加小蓟、藕节、蒲黄、滑石、栀子、当归而成。由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方变为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之剂。

⑧《重订严氏济生方》亦载一“小蓟饮子”,其组成药物与本方相同,唯方中生地黄用量独重为四两,余药皆为半两,故是方当以生地黄为君,则凉血养阴之功较本方为胜。

5、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外科正宗》

消风止痒祛风湿,木通苍术苦参知,

荆防归蒡蝉膏草,生地胡麻水煎之。

具有疏风除湿,清热养血的功效。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热或风湿所致者。

①本证系由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见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渗溢津水。

②风胜则痒,痒自风来——故治宜疏风止痒为主,配以除湿、清热、养血之法。

①君药: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辛散以达邪,疏风以止痒,为君药。

②臣药:

苍术——风湿相搏而致水液流溢,苍术祛风除湿;

苦参——清热燥湿;

木通——渗利湿热。

③佐药:石膏、知母——风邪易于化热故用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④佐药:

当归、生地、胡麻仁——风热或风湿浸淫血脉则伤阴血,苦寒渗利之品亦可伤及阴血,故用当归、生地、胡麻仁以养血活血,滋阴润燥,既补已伤之阴血,且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又制约诸药之温燥,皆为佐药。

⑤使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⑥合而用之,共奏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功。

6、八正散: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功效。

主治热淋。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本证由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所致。

①膀胱湿热,气化不利——则尿频尿急、排尿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少腹急满;

②湿热蕴蒸——则尿色浑赤;

③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

④湿热内蕴——则舌苔黄腻、脉来滑数。

①君药:

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共为君药。

②臣药:

萹蓄、瞿麦、车前子——均为清热利水通淋要药,

滑石、木通——则利尿通淋之效尤彰。

③佐药:

山栀子仁——清热泻火,清利三焦湿热;

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腑,亦治“小便淋沥”(《本草纲目》),合诸药可令湿热由二便分消。

④佐使药:

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清热缓急,故有佐使之功。

灯心——则更增利水通淋之力。诸药合用,既可直入膀胱清利而除邪,又兼通利大肠导浊以分消,务使湿热之邪尽从二便而去,共成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剂。

7、甘露消毒丹:飞滑石、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豆蔻、薄荷、射干。《续名医类案》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湿疹等病症。

:本证由湿热疫毒,蕴于气分所致。

①湿热交蒸,蕴而化毒,充斥气分——以致发热口渴,肢酸倦怠;

②湿邪困阻,气机失畅——故胸闷腹胀;

③热毒上壅——则咽痛颐肿;

④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身目发黄;

⑤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淋浊,甚或泄泻;

⑥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亦为湿热稽留气分之征。

①君药:

a.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

b.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

c.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伍,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

②臣药:

白豆蔻、石菖蒲、藿香——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助君药祛湿之力。

③佐药:

连翘、薄荷、射干、贝母——清热解毒,透邪散结,消肿利咽,助君药解毒之功;

木通——清热通淋,助君药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俱为佐药。

④诸药共奏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故可令弥漫三焦之湿热毒邪俱除。

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及其苷类成分:常春藤皂苷元、齐墩果酸、木通皂苷、白桦脂醇;苯乙醇苷类成分:木通苯乙醇苷B;还含豆甾醇、β-谷甾醇、胡萝卜苷、肌醇、蔗糖及钾盐等成分。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利胆

(3)保肝

(4)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肿瘤

(2)强心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用水浸泡,泡透后捞出,切片,干燥。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常稍扭曲,长30~7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外皮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或纵沟纹,具突起的皮孔。节部膨大或不明显,具侧枝断痕。体轻,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较厚,黄棕色,可见淡黄色颗粒状小点,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鉴别:

(1)本品粉末浅棕色或棕色。含晶石细胞方形或长方形,胞腔内含1至数个棱晶。中柱鞘纤维细长梭形,直径10~40μm,胞腔内含密集的小棱晶,周围常可见含晶石细胞。木纤维长梭形,直径8~28μm,壁增厚,具裂隙状单纹孔或小的具缘纹孔。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μm,纹孔椭圆形、卵圆形或六边形。

(2)取本品粉末1g,加70%甲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通苯乙醇苷B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30: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nanjieshi.com/bcsjssbl/6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