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之前,中国历代医药学家中,专职从事泌尿外科的并无一人。在我国的中医药学中,泌尿外科并不像骨伤科那样自成一体。尽管如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名著《五十二医方》中就有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记载。至秦汉时期,《武威汉代医简》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方法。在多年前的古医籍中,就有关于用葱管和鹅毛管导尿的记载,这可能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软管导尿术。
近代,我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主要是谢元甫、曹晨涛、王以敬、施锡恩、陈邦典、王历田等,以及他们培养的吴阶平、许殿乙、熊汝成、虞颂庭、马永江等一批优秀的泌尿外科专业人才,为我国泌尿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裘法祖、黄家驷和吴阶平为外科学科的专科化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泌尿外科的发展。
一、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19世纪初,传教士源源不断地汫入中国,在民间行医、办诊所。早期主要是在澳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年,英国传教士高立支,在澳门建立了当医院。
(一)伯驾(PeterParker,-88)在中国首创膀胱切开取石
现今的医院是由美国传教士伯驾Parker创建于年11月,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医院,医院。在中国西医史上,年,医院伯驾最先开展了经会阴膀胱切开取石术。这是中国泌尿外科史上的第一台手术。当时性病、膀胱结石、阴囊内疾病是泌尿外科专业的主要疾病,随后又开开展了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国父孙中山在献身革命事业之前,曾有意行医济世。他曾经先在广州医院附设的医校中就读过一段时间,这可以算是他接触医学教育的开始。当国父在一八八六年秋天进入这所医校时,医院的创办人伯驾(PeterParker,-88)已是82岁高龄的老人了。
伯驾是第一个来华的医疗宣教士,他创办的医院则是中国境医院。医院最初座落在广州城外西南方的外商小区中,候诊室可以容纳二百多人,病房可以容纳四十多人。开院后不过十七天,病历表就增加到二百四十多张,这里面还包括了几位衙门的官员在内,可见伯驾的医术很快就受到中国人民的信任。为了使日渐增多的病人能够循序就医、提高效率,伯驾在病人进门后先发以竹片制成的长方形号牌,然后病人就按照号牌上的号码,循序进入诊疗室。据说这种医院普遍采用的挂号制度就渊源自伯驾在医院的这套设计!伯驾的专长本为眼科,所以一开始只看眼科的病,后来应病人的再三要求,也开始为他们看其它的病,从膀胱结石到麻疯病、疝气、肿瘤,无所不看。其中尤其在外科方面,伯驾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写下了几个重要的首创纪录:?割除扁桃腺(年)?膀胱切开取石(年)?使用乙醚麻醉(年)与氯仿麻醉(年)。为了引进最新的医学技术,伯驾利用每次回国的机会,医院、遍访名医。例如他在一八四一年初次返国时,便完成了婚事,但是在婚后不久就与妻子小别,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前往英、法两国,向伦敦、巴黎的许多名医请教,获益匪浅。除了自己重视进修以外,伯驾也训练了一批中国助手,前后大约共有十个人,其中以大弟子邝某最有成就,好几次在伯驾有事出门的期间能够独当一面,病人并不因此而减少。邝某的叔父曾随英人程耐里(Chinnery)学画,因有感于伯驾免费为自己的同胞们治病,他也自愿免费为伯驾将某些病人的病状画下来,成为一幅幅生动的病历资料。
为了使医疗宣教的价值更为人们所重视,伯贺在年会同了裨治文(ElijahC.Bridgman)与郭雷枢(ThomasR.Colledge)二人发起组织《中国医药会》(MedicalMissionarySocietyinChina)。参加成立大会的约有十多人,公推郭雷枢为主席、伯驾为副主席。不过郭雷枢不久就同英国去了,所以实际上是由伯驾来领导这个团体。《中国医药会》虽不如以后的《中国博医会》(ChinaMedicalMissionaryAssociation)那样在统一医学译名、推广医学教育等方面卓然有成,却在联系早期的医疗宣教士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功能。此外,早在年,医院的Kerr医生成功地通过经尿道盲目碎石钳机械性粉碎膀胱结石,这也是中国第一例膀胱碎石术。根据年统计,膀胱结石主要通过经会阴切开手术(占74.5%,/,病死率7.9%,其次是经耻骨上入路手术(占13.1%,/,病死率7.8%,经膀胱碎石术(占12.4%,/,病死率9%)。据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医院建院年间共施行泌尿系统结石手术例,其中膀胱结石累计例,尿道和包皮结石例,肾结石仅有10例。
(二)各地陆医院的兴起
19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也陆医院,如较早的医院(年,医院),医院(年,现苏州大学附属一院),医院(年),医院(年),医院(年,现医院),医院均保留有关肾、膀胱结石手术的记录。
年,医科的教程中已将泌尿外科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当时课程名为“阴阳尿经病症”,后又改称“生殖尿具学”。年第一种英文医学杂志《博医会报》在上海发行,同年《中国医学杂志》创刊,两种杂志上均录有膀胱结石的论文。年中华医学会成立。《中华医学杂志》创刊。-年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较多关于尿路结石的记载。
(三)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在中国最早主张学习西医膀胱切开取石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医家,主张中西汇通,主要著作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年少时就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年,首次赴乡试落弟,随即到天津正式进学。后长期在乡间教私塾,其间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开方治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年,他治愈一例危重症,受到众人称道,自此来应诊的人络绎不绝。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此时张氏已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年,张氏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已年近五十,在国内医界已小有名气。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开始了专业行医生涯。年春,张氏携家眷至天津,收授弟子并开业行医。他初至天津便组织中西汇通医社,应诊的同时传播学术思想。次年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再版。为迅速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汇通人才,他不顾73岁高龄,年春创办四年制函授学院,亲自拟订讲义,并兼及教务。张氏具有先进的思想,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在临床医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多次治愈危难重症。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其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为:发扬生石膏治热病的功效;重用萸肉救脱;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证;创立丰富多彩的虚劳治方;同时,对当时霍乱、鼠疫防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崇尚实验方法,反对空谈,终身治学不辍,桃李满天下。张锡纯提出通过改变体位“律石离其杜塞之处”以使小便一时能通,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权宜之法。尽管他没有施行过西医膀胱切开取石,但他鼓励其弟子学习西医的膀胱切开取石。
二、新中国成立前(~年)
在新中国成立前(~年),中国泌尿外科处于初创阶段,泌尿外科仍设在大外科内,没有形成专科。北京协医院已有近年历史,是现代中国泌尿外科的发源地。当时,我国泌尿外科高发的疾病主要有肾结核、阴茎癌、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等。
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俞凤宾等21位医师在上海南京路34号俞凤宾诊所,宣布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年2月,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大会,伍连德当选为会长,从此中国的医师有了自已的组织。年中华医学会与博医学会合并为中华医学会,有会员人。中华医学会杂志刊行。同年王吉民、伍连德合编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医史》(英文版)出版,其中有专门对中国古代石淋病的论述。年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成立,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医学院,并在外科学中有了专门的尿路结石一章。谢元甫,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他以当时的先进泌尿外科为起点,培养人才,为中国泌尿外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年在上海中国哈佛医学院学医,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哈佛医学院创办于年,由上海圣约翰大学办医预科,从其他大学毕业者亦可报名投考。年第一班毕业生5名。年该校停办。~年谢元甫在武医院任内外科住院医师。~年和~年多次到美国进修。他经过6年严格的住院医师训练,不仅临床思维宽广,而且外科基础深厚。
谢元甫~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Brady泌尿外科研究所进修,受到研究所创办者——“现代泌尿外科之父”休?扬(HughYoung)的培养。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便把泌尿外科发展起来。在外科中泌尿外科成为一个完整的专业,这在中国是第一次。并开展相关尿结石的手术,但主要是膀胱结石。他在协和医学院从讲师升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升到教授都只隔两年时间,这在协和医学院是从来没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临床工作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突出。他的研究工作也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施锡恩是他培养的第一位学生。施锡恩也是中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施锡恩年2月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年协和医学院医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泌尿外科医疗与研究工作,是我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50年代编著《泌尿外科学纲要》、《泌尿外科学常规》、《泌尿外科学进展》、《热带病学》、《中国百科全书》、《外科学》的泌尿科部分等专著。20世纪40年代初,医院任代理泌尿外科主任,吴阶平、熊汝成、虞颂庭、马永江等都曾师从于他,他是中国最早实施肾盂切开取石术的先驱之一。日本占领北平后,施锡恩到天津,于与当时著名的内科专家卞万年、肿瘤学专家金显宅、妇产科专家林菘等联医院,并自任泌尿外科主任。这是中国第一个成建制的泌尿外科专科。
曹晨涛(~),上海市人。我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年至医院外科与泌尿(生殖)手术助理医师及外科主任。年至年任蒋介石私人医师。曹晨涛于年赴美国进修泌尿外科,并于20世纪30年代学成回国从事泌尿外科工作。20世纪30年代,医院陆续开设了泌尿外科床位,医院(医院)、医院(医院院)医院(医院)。医院都做了很多膀胱结石的手术。医院开展了肾切开和输尿管切开取石。
三、新中国成立后
裘法祖先生是我国外科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有“中国外科之父”之称。裘法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尤其擅长腹部及基本外科,对外科其他分支:脑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等同样造诣精深,是推动我国腹部及基本外科的专家,也是规范尿结石手术的指导人。几代泌尿外科人成长深受其影响。裘法祖著名的语录是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他强调外科医生要做到“三会”: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裘法祖桃李满天下。慕尼黑大学的教授中有他的德国学生;在国内,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首创断手再植术成功者之一钱允庆、器官移植专家夏穗生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吴阶平是泌尿外科主要奠基人之一。原名泰然,字阶平,年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武进县。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抗战期间随老医院任住院医师两年半、住院总医师一年、外科主治医师半年,他自称:“我的外科基本训练就是在这里得到的。”抗战胜利后,关颂韬教授应邀去接受北平大学医学院时,选中吴阶平为助手。年11月12日吴阶平启程赴美进修。谢元甫把他的得意门生推荐给芝加哥大学名教授C·哈金斯(CharlesB.Huggins,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年12月1日飞回祖国。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外科副教授。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吴阶平就预见到尿石症病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年增多。他较早地确定研究防治尿石症课题,较深入地研究了尿石的形成机制,在尿石症病人中注意筛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在尿石症诊治上取得较好效果。吴阶平等“含钙尿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意义”为我国最早的关于尿石成因的科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以及沈绍基等关于肾结石形成过程中肾病变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泌尿系结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及其在临床及预防上的应用”等科研项目先后分别获得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和北京医科大学的科技成果奖项。吴阶平主持编写中国第一部《泌尿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沈绍基是我国结石基础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沈绍基年首先建立我国尿石的结晶学和光学资料,为研究尿石打下基础。开展了结石分析工作,从化学分析发展到X线衍射红外分析,并配置结石分医院,以了解结石发生原因并加以预防。研究结石各种成分的相互关系,如磷酸盐和草酸盐,草酸盐和尿酸盐的关系——矿物学上称为交代现象,在结石研究上引用半导体取向附生的概念,尤其采用阴极发光技术在尿石中取得尿酸促进草酸钙结石的证据。从大量病人尿生化成分分析,找出结石形成的多种因素,作为评估病人预后的准确依据,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法,防止其发生和复发。沈绍基通过用电镜对成石动物的观察,发现肾小管细胞的损害,并用偏光显微镜确定损害发生于晶体产生之前,阐明了细胞破坏是由于晶体作用看法,提示高浓度的草酸对细胞有毒性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对此现象的注意,进而发现有氧自由基的作用。首先引进了动态研究细晶的种晶技术及粒度分析技术,进行了多种抑制物的研究,并用于多种防治结石中草药的鉴定。应用快速蒸发技术研究了尿中TH蛋白对结石形成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抑制物,但在特定条件下(如浓缩)可强有力地促进结石形成,并证明了具有二硫键的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对抗这种促进结石形成作用。
目前最早可查的尿路结石成分的分析文献是上海王以敬在《中华外科杂志》年第10期对例结石用化学定性法为主结合其它方法的分析。王以敬(—),江西余江人。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硕士学位。医院泌尿科任主治医师。年回国后历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医院院长兼泌尿科主任等职,年即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后,被聘为外科学教授。医院任大外科副主任和泌尿外科主任,培养了一批泌尿外科专家,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年参加了由吴阶平、施锡恩主编的国内第一本泌尿外科专著《泌尿外科学》的编写工作,其后主编了《泌尿生殖外科学》。
陈郁林教授自年从事泌尿外科工作,对于尿路结石梗阻性肾功能衰竭进行研究,全面开展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年发表了国内第一篇“阻塞性无尿症”的大宗病例分析。医院张启明等自年开始研究肾部分切除对肾结石的治疗效果,并于年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论文“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结石”。20世纪50年代,佛山市的杨腾兴、曾宪尧,开展了肾实质切开取石术、马蹄肾分离取石术。年,山东医学院附属疾院井展膀胱外翻成形术。同年张振湘和亓天伟医师成功切除重量超过3千克的肾结石。年,医院开展双侧巨大肾盂结石摘除术和双肾盂成形术,所取得最大结石重3.25千克,迄今为止仍属世界之最,术后病人恢复了肾功能及劳动能力。年,医院开展半肾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在国内首次报道一次平均式半肾切除40例。年,申鹏飞、俞尧平、曹圣予、张时纯等在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上报道“双侧肾、输尿管结石的手术治疗”,为国内首创。
莫鎏基医师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研究尿石症高发区东莞的尿石症发病情况,发表了膀胱结石症一文(中华外科杂志年第7卷第2期)。年报告了东莞尿石症流行病学统计,万人口中新发病例为例,尿石症发生率最高地区为68%。~年间进行饮食与尿石症关系的研究,对比了东莞与黑龙江龙江(结石低发区)土壤、食物及水中11种稀有元素含量,发现锶与铜含量与尿石症的发生率呈负相关。东莞为蔗糖产地,饮食含蔗糖量高,认为尿石形成可能与蔗糖纳入过多有关,文章发表于《现代微量元素研究》。莫鎏基提出结石病可能与高糖饮食有关,而与水质中的微量元素无显著相关性。
70年代中医院的梅骅、麦国健,在开展原位肾盂切开取石和无萎缩性肾切开取石术的基础。中医院的郑克立等与药厂合作研制了牛凝血酶原及乙酰异羟污酸(AHA)应用于临床,提高了结石取净率及有效地治疗感染性结石。
四、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后,尿结石在中国的治疗有了具大的发展。年,医院开展了离体肾手术治疗肾结石和磁处理水防治尿石研究;年,医院进行了尿石抑制因子研究,发现两种抑制微量元素即Sr(锶)和Mo(钼:同年,医院建立了泌尿外科实验室,开展泌尿系结石的系列基础实验,其中尿石成分和结构的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年,医院施行扩大的肾盂切开取石术和前方经腰肾盂扩大的肾盂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采用输尿管横切口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末段输尿管襻皮肤造口术。
梅骅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泌尿外科专家,主编国内第一本《泌尿外科手术学》,详细描述了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的手术方法,此书获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我国泌尿外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叶章群是我国尿结石方面规范化治疗的倡导者,也是当今尿结石防治的核心人物。主编我国第一部尿结石方面的学术专著《泌尿系结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外汇奇缺,国家尚无能力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国内大量结石病患者还只能通过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医院泌尿外科在孟广栋主任的领导下,由何申戌教授主持,从年开始研制膀胱液电碎石机,年完成,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年开始研究制造我国第一台体外震波碎石机,年研制成功,年通过卫生部鉴定,并应用于临床,同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正是基于这样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年成立了“北京医学院应用碎石技术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应用碎石技术研究所”),孟广栋教授为第一任所长,何申戌教授任副所长,并逐渐形成了一支医、科、工紧密结合的研究团队。
至20世纪末,ESWL已成为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基本手段,医院大多已常规开展。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使得泌尿系统结石病的治疗规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大减少了开放性手术的比例。
年,医院余安迪、魏鸿蔼等在国内首先开展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获得成功,并似,并做双侧一期取石、指探法PCNL与ESWL联合治疗肾多发性鹿角型结石等系列临床研究。年,吴开俊、李逊等在国内首次报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临床报告”及“逆行经经皮肾镜取石术”。他们在积累了数千例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此项技术,他们开展的经皮多通道微穿刺下处理肾及上尿路结石的手术方法,已得到全世界泌尿外科界的肯定。年研制成功吴氏取石网篮,由美国Cook公司销售,并获广州市科委科技进步奖;年他在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年会上报告输尿管取石术例。广州医学院的吴开俊和李逊等在经皮肾镜取石、输尿管镜技术等应用方面在我国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泌尿外科学发展的贡献之一。
章咏裳、熊旭林年创办《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并一直担任主编。他们自年起精心研究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和尿结石成分与结石成因的相关性,在国内较早开展尿结石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并培养出当今很多尿结石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
吕建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