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由下四个颈神经(5、6、7、8)的前支与第一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
臂丛神经损伤的解剖学机制
一、颈根部压迫损伤——颈根综合征
颈髓和颈神经根压迫或损伤常引起上肢的神经性反射性疼痛,而呈节段性分布;肌肉运动微弱、麻痹或痉挛;并伴有营养障碍。这些可总称为颈根综合征。颈根部损伤较多的因素有:
1、颈髓瘤:依位置可分为颈内瘤、硬膜外瘤和椎间孔瘤。髓内瘤可引起该平面所支配的肌肉产生麻痹(如颈5平面引起菱形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等的麻痹),损伤平面以下所支配的肌肉则表现为痉挛。硬膜外瘤和椎间孔瘤常涉及单个神经根支配区域产生疼痛和过敏。
2、颈椎间盘突出:颈区纤维环出现裂孔,髓核疝出,可压迫和激惹颈髓和神经根。
3、异常的椎间关节(Luschka关节或钩椎关节):为颈椎(C2--T1)椎间盘外侧发生的一组副关节。位神经根的内前方,椎动脉的内侧。由于椎体上面外缘形成刺状小唇,与椎体下面的相关部位摩擦、滑动而形成。它们靠近神经和血管,构成以重要刺激,引起颈、肩、臂的恒定的模糊的定位痛,其后有一尖锐的放射性痛达拇指,累及拇、示指者表明于第五颈椎间隙激惹了颈6神经根,这是通常的位置,中指受累时表明激惹了颈7神经根。
4、其他:如颈椎骨折脱位、骨关节炎、颈椎分离、颈椎横突挫伤等。
二、斜角肌区压迫——斜角肌综合征
前、中斜角肌起于颈椎横突,附于第一肋,形成斜角肌间隙。臂丛干和锁骨下动脉通过此间隙时,由于结构的异常配列而产生对臂丛的压迫,由此引起的症状的总称称斜角肌综合征。
1、胸膜上膜对臂丛下干的压迫:胸膜上膜为一半锥状筋膜,形如半个帐篷,覆于胸膜顶上方。尖附于第七颈椎横突尖部,向下呈锥形散开,抵于第一肋内缘。其后缘坚固锐利如一弦,前内缘变薄,逐渐消失于颈部结缔组织中。后缘与第七颈椎横突至第一肋颈之间有一裂隙,颈8和胸1根及交感干等由此间隙通过。有时此间隙变窄,形成对臂丛下干的摩擦损伤。
2、斜角肌间隙变窄:造成斜角肌间隙变窄的因素有,在疲劳姿势时肩下降;短而肥厚的斜角肌;前、中斜角肌在第一肋附着部呈镰状,下部纤维交织;第一肋骨的异常位置;有时,在前、中斜角肌之间出现一异常的小斜角肌等,这些情况出现都可形成对臂丛的压迫。
3、颈肋:第七颈椎肋骨突异常发育如肋骨状,当深呼吸、颈椎后伸和回旋时,可压迫臂丛及血管。
三、肋锁间隙压迫损伤——肋锁综合征
1、牵引压迫损伤:臂强力被牵向外上,外展超过直角时,减小了第一肋和锁骨之间的距离,绷紧的臂丛于胸小肌后方绕过喙突,肱骨头从关节盂突向前下,更增加了臂丛的弓形绷紧,从而造成丛的外侧束或内侧束以及丛的各束受累。
2、锁骨与第一肋的间隙变窄:如不良姿势时,肋骨与锁骨接近;老年人的肩部下降;肩负重荷时锁骨下降;过度下牵上肢;肩锁关节脱位;腋动脉瘤或第一肋骨肿瘤等都可造成臂丛的压迫损伤。
3、锁骨内三分之一骨折常造成血管神经的损伤。
臂丛损伤体征鉴别
1、上位型臂丛损伤:累及颈5、6,有时包括颈7,典型体征是上肢外侧麻木,肩不能外展外旋(三角肌、冈上肌等麻痹),上肢悬于体侧呈内收内旋位(基于肩胛下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作用),肘不能主动屈伸,前臂居旋前位。
2、下位型臂丛损伤:累及颈8、胸1,有时包括颈7,临床特征主要是手内在肌、屈指、屈腕肌麻痹,手指尤其是环、小指屈伸功能丧失,不能屈腕,上肢内侧麻木。如果损伤贴近脊柱累及交感干及节后纤维,则出现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凹陷。睑裂变窄、无汗和皮肤营养障碍等。
3、全臂损伤:患肢肌肉萎缩呈弛缓性下垂,肩关节呈半脱位,随躯干运动而摇摆。血液回流不畅,患肢浮肿,皮肤出现脱毛、变薄、脱屑等现象。
臂丛损伤情况复杂,常为混合型,只有依据解剖知识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如何治疗请看下篇。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颈医卫卫颈腰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