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喜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成果推广奖1项
(来源:医院新闻/刘燕)
4月25日,从第十五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传来消息,医院手外科徐文东教授领衔项目《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大脑功能重塑规律及新技术的转化研发和应用》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神经外科毛颖教授领衔项目《创新锁孔手术入路治疗岩斜部脑膜瘤》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
上海医学科技奖由上海市医学会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学领域科技进步中做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和集体,促进上海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自年12月启动至今,我院已有31个项目荣获该奖项。
徐文东教授团队:让“瘫痪手”恢复“灵巧有用”
徐文东教授领奖(前排右二)
臂丛神经损伤是最难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之一,让臂丛损伤后的“瘫痪手”恢复“灵巧有用”仍然是世界难题。医院手外科徐文东教授领衔的项目《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大脑功能重塑规律及新技术的转化研发和应用》进行了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将原有的修复单根神经、恢复单个动作的“脊髓(神经元)-神经干-靶器官”理论拓展到大脑,将大脑和周围作为一个整体,研发中枢-周围联合治疗臂丛损伤的新技术,诱导良性脑重塑,最终重建“灵巧有用”的手。项目由医院医院团队共同完成,成员还包括顾玉东、徐建光、周俊明、华续赟、邱彦群。
项目组首先研究臂丛损伤后大脑功能变化的特殊规律,首次发现臂丛损伤后患肢原有的大脑感觉运动区出现广泛的失用和沉寂,执行运动功能的核心脑区也随之发生异常,表现为一侧半球内初级运动区与辅助运动区之间、两半球的运动中枢之间的功能连接受到损害;脑内与感觉运动网络相关的工作记忆、执行控制网络的联系也发生下降。这些会不会就是臂丛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不佳的重要机制呢?
项目组随后研究了臂丛神经修复后的脑重塑规律,首次发现采用神经移位手术方式修复臂丛神经后,运动中枢功能能逐渐恢复,而且恢复程度越好,上肢功能恢复也越好;大脑的运动网络也发生重塑,两半球运动中枢出现逆转,对侧运动中枢对原有功能区的抑制转为兴奋,促进原有沉寂功能区的恢复,控制患肢的大脑功能区逐渐由动力神经的代表区回归到原有部位。据此,项目组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臂丛损伤后沉寂的功能区是否能再次激活是上肢功能恢复的关键。
基于这个新的理论体系,项目组创新性地开发出中枢-周围联合的针对性治疗新理念和技术。他们设计了三组新的神经移位手术方式(膈神经-肋间神经组合移位术、同侧颈7神经移位术、副神经-桡神经三头肌支组合移位术),结合个体化康复方法,促进患肢原有大脑功能区激活,促进患肢整体协调性。针对原有功能区激活困难的手术,进行无创的、经颅磁刺激方法,调整皮层兴奋性,促进大脑运动中枢原有功能区激活;针对不良脑重塑导致的灼性神经痛,采用中枢-周围联合刺激的干预方法改善重塑,缓解疼痛。
基于新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新理念新技术提出的新治疗指南,在国内外广泛推广,被收入权威教科书,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成果应用于10个省和直辖市、13家单位,治疗患者余例,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组神经移位后运动功能(≥M3)、感觉功能(≥S3)恢复有效率70%以上,周围-中枢联合干预后灼性神经痛缓解率60%、疼痛量表VAS评分平均下降约35%。项目发表SCI论文20篇,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上发言交流9次。举办国家级学习班和国际臂丛研讨会5-6次/年,累计学员超过名。
毛颖教授团队:创新岩斜部脑膜瘤术式,推广至全国36家医院神经外科
毛颖教授领奖(前排左三)
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领衔,朱巍、陈亮、张荣、李培良、岳琪、周良辅共同完成的项目《创新锁孔手术入路治疗岩斜部脑膜瘤》曾荣获年度第九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今年再次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
岩斜部脑膜瘤是神经外科领域的最难治疾病之一,因为该部位肿瘤位置深,暴露困难,周围重要血管神经众多,常规手术入路需暴露颅底组织结构、耗时长、创伤大、并发症多,可引起严重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尽管近20年来颅底解剖学研究和神经外科技术获得长足进步,但针对该肿瘤的常规入路手术切除并发症率仍居高不下。
针对常规入路的主要问题,项目组应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锁孔手术),互补颞下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各自优势,在国际上首先进行幕上下联合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证明新入路较常规入路具有肿瘤暴露充分、创伤小、并发症率低等多项优点。在国际上首先应用幕上下联合锁孔入路切除岩斜部脑膜瘤,结果,新入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手术严重并发症率为10%,术后生存质量评分(KPS)85,均好于国内外常规入路的同类报道,从而证明幕上下联合锁孔入路具有微创、肿瘤暴露充分、切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目前,该项目已举办全国性学习班32次,国际会议发言6次,全国学术会议6次,国际会议1次,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7篇,国内权威和核心7篇。项目成果不仅已在全国36家神经外科中心得到推广和应用,还被国外同行引用,将新入路作为近十年来岩斜部脑膜瘤最重要的手术入路之一。
徐文东教授的导师顾玉东院士和毛颖教授的导师周良辅院士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医学研究的问题应该来自于临床难题,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难题,解除病人的痛苦。这两个获奖项目的选题都来自于世界性的临床难题,世界首创的研究成果也将造福国内外的患者。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