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管结石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同时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也是肝胆外科中的难题,因为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疗方式的多样性。本文就肝胆管结石及其症状、肝胆管结石的治疗的有效方法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肝胆管结石及其症状
肝胆管结石又称为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结石出现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各个分胆管内,发病主要与胆道细菌感染、胆道寄生虫感染、胆汁瘀滞、胆管狭窄等多种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会导致患者发生胆汁滞留、胆管炎症、胆道狭窄和胆道扩张病理改变等症状。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仅为偶尔出现的轻度的不适症状,而急性发作时会引发患者出现腹痛、高热、寒战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发黄、巩膜黄染等黄疸症状。肝胆管结石不仅病情易反复、迁延不愈,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良性胆道疾病患者出现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发生于肝段、肝叶的结石有引发感染的可能,部分患者会并发肝脓肿,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症状,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感染继续扩散,可能引发急性腹膜炎、甚至脓毒血症的发生,当脓肿导致血管壁破溃,会引发患者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有引发患者死亡的危险。肝胆管结石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慢性胆管炎、肝硬化、肝内胆管癌、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有肠道感染史、胆道寄生虫感染史以及胆管畸形的患者都是肝胆管结石的易发人群,这些人群应加强疾病预防的意识,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减少动物内脏等富含脂肪类食品的摄取,避免高糖、高热量食品。
二、肝胆结石的有效治疗
对于没有症状及未发生局部胆管扩张的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对于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的患者,首先需要对症治疗,如进行止痛、消炎治疗,帮助患者缓解不适的症状,并预防因疾病所引发的严重炎症,一旦发生感染,疾病控制将变得较为困难,所以在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前应进行抗感染治疗来稳定患者的病情,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和做好准备。根据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数量、结石分布情况、胆管狭窄发生的部位和程度、肝脏病理改变程度、肝功能状态、患者的身体情况等多种因素考虑,可选择微创的内镜胆总管取石和手术治疗等方式,具体如下:
(一)内镜治疗
利用十二指肠镜的纤维或电子内镜,经患者的口腔、食管、胃进入十二指肠降段,此处有胆总管的出口处(即十二指肠乳头的隆起部分),从此处逆行进入肝内胆管,通过内镜导管向胆管内注入造影剂后,就可以观测到结石的位置、数目、大小等情况,此时可以进行取石治疗,取出的结石一般不会直接取出体外,而是置于十二指肠内,之后会通过消化道从肛门自行排出。内镜治疗一般持续十几分钟至数十分钟,具有不需要麻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费用更低廉的特点,对于老人、体质较弱等手术耐受差的患者比外科开腹手术更为适合。内镜治疗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胆管结石,并保留正常的肝脏组织。
(二)手术治疗
1.肝切除术
对于发生多处胆管狭窄且合并周围胆管扩张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功能性分段肝切除,尤其结石发生在左半肝或者肝部左外叶时更为适用,对于发生在右半肝的患者进行肝切除术较为困难。对于发生肝胆管结石受累肝段或肝叶有明显萎缩的患者,同样适用于肝切除术。
2.胆管切开取石
胆管切开取石术也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取石方法,目前一般通过腹腔镜进行胆管切开取石手术,对于肝外胆管结石一般通过胆管切开取石手术可以一次性取净,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较难一次取净,一般需联合机械取石、胆道镜碎石和盐水冲洗等手段,并需要经过多次手术及胆道镜取石。
3.胆肠吻合术
胆肠吻合术通常应用在结石取净后患者仍存在胆管狭窄、或病灶切除后需要手术恢复胆汁流通功能两种情况。
4.肝移植术
对于结石已布满全肝胆管且取净困难、已发生不可逆的弥漫性胆道系统损伤、胆汁性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等已发生肝功能损害严重的患者,肝脏移植术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进行肝移植前,要警惕患者已发生肝内胆管癌,对于疑似并发肝内胆管瘤的患者慎重选择肝移植术。术前要纠正患者的凝血障碍和控制感染情况,并进行术前营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减少患者术后排异反应,提高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总结:综上所述,对于反复发作、症状明显的肝胆管结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易发人群需要主动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以疾病预防为主,一旦疾病已经发生要积极就医诊治,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影响身体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